解放军历史上最烂的自动步枪就是它:粗制滥造的代名词63式步枪

靖西网JX202224540 2022-05-02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解放军历史上最烂的自动步枪就是它:粗制滥造的代名词63式步枪

曾援助越南数万支,被澳大利亚军方称为:AK68 ,投入越战实战,让傲慢美军提心吊胆一阵子。
80年代后 出口一批到欧洲、阿富汗等地,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时还看到它的身影。

63式自动步枪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虽然63式是中国自研的第一款自动步枪,设计上也算是颇有水平,可惜最后莫名其妙地惨淡收场。听萨沙说一说吧。


50年代,中国装备了当时世界上也属于领先水平的56式枪族,包括56式半自动步枪(苏制SKS半自动步枪)、56式自动步枪(苏制AK47自动步枪)、56式轻机枪(苏制RPD轻机枪)。

然而,50年代的解放军对56式枪族并不是很满意。

作为刚刚经历过朝鲜战争的实战军队,解放军官兵对56式半自动步枪比较满意,认为这是一款优秀的半自动步枪。它的单发精度较高,结构简单,可靠性,节省子弹,还可以拼刺刀。

但是,56式半自动步枪不可以全自动扫射,装弹量只有10发,还不能快速更换弹匣,火力上有缺陷。在近距离遭遇敌人,比如打伏击时,枪械的长点射、扫射是很重要的,可以借此压制住敌人。

所以,56式半自动步枪并不合格。


至于56式冲锋枪呢?它倒是使用30发弹匣,还能扫射,火力压制性是足够了,还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

可惜它的枪管较短,单发精度同56半有明显差距。全自动射击时,它的枪身也难以控制。

在今天看来,这似乎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在40年代,苏军已经完全淘汰半自动步枪,全部装备了AK47自动步枪。

56半原尊的设计者西蒙诺夫都说,半自动步枪的已经结束了,苏军只需要装备自动步枪AK47。

苏军这么想,自然是有理由的。

苏联陆军已经彻底立足于机械化、摩托化!


在苏军的规划中,步兵平时使用步兵战车运输,战斗时只需要下车对步兵战车和坦克进行掩护。步兵战车和坦克,都有大量重武器进行远距离火力压制。步兵压根不需要半自动步枪,只需要可以近距离猛烈射击的自动步枪即可。

再说通俗点,苏军步兵战车有1门火炮和多挺机枪,可以轻松摧毁和压制100米以外敌人各种目标。苏军士兵仅仅是保护步兵战车不被敌人靠近,以及配合它的攻势打扫战场即可。


在步兵战车的强大火力下,普通步兵班那点轻武器火力又算得了什么?

以BMP3步兵战车为例,1门100毫米线膛炮,1门30毫米机关炮和3挺7.62毫米机枪,火力强于1个步兵连。仅仅这1门30毫米机关炮,有效射程高达2000米,射速很高,配备500发炮弹,是敌人任何轻武器都难以匹敌的。

事实证明,苏联人的思维并没有错。

至少未来几十年内,他们这套是正确的。

不过,50年代中国的作战思维就完全不同。

中国的国力和军力有限,又先和美国开战,后同苏联翻脸,夹在两大敌对阵营中。

如果建立摩托化、机械化部队,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没这个实力的。


解放军在50年代搞得是骡马化,也就是依靠骡马来运输重武器和主要辎重,步兵则轻装徒步行军。

解放军1969年开始组建摩托化步兵师和摩托化步兵军,1985年全部实现摩托化,历时大约30年之久。

即便是1985年实现了摩托化,也只是中国的标准罢了,也就是步兵乘坐卡车作战。

按照苏联和美国的标准,解放军在80年代并没有达到摩托化、机械化。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步兵战车ZBD-86,还是1986年仿造苏制BMP1。而解放军的63式装甲车性能很烂,充其量只是装甲运输车,基本没有作战能力。

站在50年代的角度,解放军的摩托化、机械化还是遥远的事情。

退一步说,就算解放军在五六十年代就能建立大量的摩托化、机械化部队,也肯定不是美苏同类部队的对手。


那个年代,中国实行的是所谓全民战争理论,也就是类似于北越和阿富汗那种打法。

通过正规军正面抵抗。以及在敌人占领区使用小股正规军配合大量民兵,进行持续的游击战,最终拖垮敌人。

在这种思维下,63式自动步枪的性能要求,就被提出来了。

使用这种自动步枪的战士,有相当一部分是素质不高、训练不足的民兵,难以掌握全自动的射击技术。

所以,63式自动步枪要以半自动,连续单发精确射击为主,精度不能低于56式半自动步枪。


作为游击队,需要经常打伏击战,尤其需要近距离利用急促火力袭击敌人,打了就跑。

所以,63式自动步枪必须具备56式冲锋枪的长点射和扫射能力,可以短时间发射大量弹药,精度略高于56冲即可。

民兵射击技术不高明,连发精度再高也没有太大意义。


当年很强调战士的勇敢精神,强调敢于刺刀见红。

所以,63式自动步枪必须保持一定长度,还要配备长款刺刀,专门用于近距离拼刺。

说来可笑,早在1939年诺门罕战役中,日军这么强调近距离拼刺肉搏,刺刀造成的苏军伤亡,仅为苏军伤亡总数的0.9%。

要知道,无论苏军还是日军,那时候还没有大面积装备冲锋枪,尚且如此。

在50年代末还强调拼刺肉搏,是一种非常落后的作战思维。

63式是1959年开始研制的,恰好是大跃进时代。

当时我国并没有独立研发过自动武器,只是山寨了一些作品,比如50冲、54冲、56冲。

山寨这些自动武器时,我国只是单纯的仿造,并没有进行什么改良,尚且没有完全吃透它们的技术。

现在突然要求自行设计自动步枪,性能还要很优秀,研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于是,63式研发团队只能根据56式半自动步枪为基础,结合56式冲锋枪的特点进行摸索。


时代特殊,院校出身的专家被认为是越有知识越反动,大多靠边站。

最终设计团队主要是部队的军人、工厂的技术工人以及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

这些人虽然有干劲,有一定枪支使用和制造经验,或者有一些理论知识,距离独自设计世界先进武器,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

大家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虽然枪支名义上是1963年就定型,实际上直到1969年才实现了量产,前后长达10年之久。


平心而论,63式的一些设计是不错的,后来也被81式自动步枪沿用,但在那时候还不算成熟。

它的自动机质量中心距与枪管轴线的距离靠拢,还有完全重新设计导气系统采取气体调节器结构,目的都是提高精度且保证枪支可靠性。

除此以外,63式为了保证精度,枪管长达520毫米,而56冲(AK47)仅有410毫米,精度很高的81式为440毫米。

具体技术上东西不多说,只能说该枪的一些性能还是可以的。


就单发精度上,63式大体达到了56半的水平,100米距离上R50为50毫米(R50是某一距离内一定数量的射弹,取50%的弹着点测量散布半径)。

如果是优秀射手打百米固定目标,可以做到枪响人倒。


该枪全自动射击很烂,性能同56冲差不多,但可以做二三连发射击,比56半要强得多。

对连射功能没有高的要求,63式使用的是20发弹匣,并不是30发。


该枪可以使用不可拆卸的刺刀,拼刺的时候威力很强,可以满足部队需要。

枪械结构简单,拆卸组装很容易,维护也很方便。


63式最大的悲剧是,它从设计开始就已经过时。

该枪的设计理念是立足于人民战争,要求制造一种廉价、简单、以单发射击为主的武器。

这个思维本来就是落后于世界的,也导致了枪械必然会失败。

同时,设计成功是一回事,如果在量产中保证质量,又是另外一回事。


从1969年量产开始,短短几年就生产高达600万支。

文革特殊时期,国家认为苏修随时可能进攻,对制造武器的数量有很高的要求。

63式的结构只是相对简单,比56半和56冲还是要复杂了不少,不可能达到国家要求的年产量。

在1967年试生产时,由于机匣等结构复杂,加工难度也大,当年只生产了6000多支。

现在突然产量要提高到每年一二百万支,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政治任务第一的时代,设计团队只能强行满足生产量的要求,为此不惜打破常规。


在没有严格论证的情况下,设计团队甚至制造工厂,在生产线上对步枪结构进行简化,对生产工序也进行简化。

最终量产的63式,有着大量的改动。比如步枪的机匣本来是整体锻件毛坯机加工而成,后来改为冲铆组合的机匣。修改的时候根本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和测试,导致灾难性后果。量产的机匣强度不够,加工时就会变形。

到了部队以后,官兵吃惊地发现该枪机匣竟然会变形,导致枪支几乎不可用。

有些部队特别挑选出精度最好的63式,作为团射击考核的专用枪支。这些枪支只要闲置一段时间,因机匣会变形,精度可能完全不同。

本来能打10环的枪,现在根本上不了靶。


机匣的结构比较复杂,零件就有10多个。冲铆加工技术水平不够,经常出现部分零件尺寸不对,组合成整枪就会造成严重问题。

部队发现部分63式精度有问题,无论如何校对都是没用的,枪支等于报废。

官兵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拆卸后对比其他63式,发现有的机匣零件竟然有几毫米的偏差,这还能好得了吗!


枪械的躯干机匣已经如此夸张,作为心脏的枪管又如何?

生产时改变了枪管和机匣连接工艺,枪管部分外径小了10毫米!!这导致射击时精度巨降,甚至出现枪管迁移的重大问题。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甚至连防锈涂漆都有问题。

63式用一段时间就会掉漆,根本无法防锈,外观也破破烂烂。


就算不谈这些问题,63式的整体设计仍然是老旧的。

它采用木质枪托,不可折叠,枪长1米,空枪就重3.8公斤。

随着解放军越来越多的编组摩托化部队、机械化部队,这种长枪无论是乘坐装甲车还是卡车,都非常不方便。

而63式强调在开阔地区精确射击,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这些应该由重武器或者班用轻机枪来完成,根本不需要单兵的自动步枪承担。


63式装备到部队以后,因为故障极多、精度不够、制造粗劣,官兵干脆拒绝使用。

据说全军大比武时,有个特等射手前一天校对好了63式,十发九中。第二天实弹射击时,枪竟然全部脱靶。

他说枪有问题,同行的军官还不相信,毕竟是昨天刚刚校对好的。结果军官自己开枪也是脱靶,才发现枪确实有问题,气得直接砸了。

射手认为这些精选出来的枪,才放一夜就出问题了,这种武器还能打仗吗?在战场上只要摸爬滚打几分钟,枪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它同皮实的56半、56冲,根本不能相比。


除了精度问题,63式设计也有缺陷。

枪支射击时,导气箍、活塞、调节塞之间存在缝隙。

经常有战士射击时,63式突然向后冒火星,甚至出现被烧伤现象,尤其对眼睛威胁很大。

一些战士说“敌人狙击手都打不瞎的眼睛,给这支枪弄瞎了!”

最夸张的是,63式还不结实。


63式原型很沉重,空枪就有4公斤多,比我军现役的95式轻机枪还要重得多。为了减轻全枪重量,同时和宽大的机匣匹配,连枪托也变薄了,导致强度不够。
当年大练兵,战士们训练很艰苦,抱着枪滚来滚去、磕磕碰碰都是寻常事。然而,63式经常出现木质枪托断裂。

一些老军官也忍不住,曾说“就算是当年用的清朝老套筒,也足够结实。我们在朝鲜,用枪托还砸死砸伤不少敌人呢。哪有这么造枪的!”


从70年代开始,由于部队群情激奋,恶评如潮,63式逐步退出一线部队,交给二线部队和民兵预备役。

无论后来如何辩解,1979年中越战争中,军方退回使用了50年代的56半和56冲是客观事实。

63式在1978年基本从现役部队撤装,由于性能实在太低劣,连民兵也不喜欢它。


服役时间太短,63式只是装备过去越南支援的中国民兵,基本没有参加过正规作战,也没有找到值得一说的战例。

很搞笑的是,我国很多民兵预备役部队装备了63式。一些中学生、大学生军训打靶时,却用过这种冷门的武器。


另外,600万支63式被淘汰下来,直接回炉太可惜。

我国挑选了其中比较好的枪支,援助或者军售给一些第三世界国家。


在一些战区,偶尔能够看到63式的身影,基本都是当作半自动步枪使用。


说来说去,63式本来就是一种过时的武器,诞生的时候就已经过时。

63式就是,可以全自动射击的56式半自动步枪罢了。

而苏联在50年代、美国在60年代都淘汰了这种设计理念,我们还抱着不松手,63式不失败才怪。

不过,63式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


最初的样枪具有单发和二三连发精度高,实现了步冲合一,采用了一些比较新的技术。

虽然63式本身很烂,这些技术积累却为后来的81式自动步枪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俗语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他妈!
浏览8962 / 回复0
举报内容
返回 [发帖] 发回复:评论……

+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