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绣球只有12瓣,她自创出30瓣的绣球
“中华巧女”用堆绣法制作绣球
核心提示
今年73岁的黄肖琴是个绣绣球的能手,她会用古老的刺绣工艺——堆绣来制作绣球。在广西,会堆绣这门手艺的人仅有几个,她便是其中之一。
传统的绣球有12瓣,黄肖琴却用3年多的时间,研创出30瓣的绣球。30瓣的绣球工艺复杂,立体精美,黄肖琴也因此被誉为“中华巧女”。
8岁时
她就会做绣球了
黄肖琴出生于广西靖西旧州街,她的父亲曾是民间手艺人,会制作木雕、舞龙的龙头等手工艺品。
黄肖琴的家乡有制作绣球的传统。在她小的时候,当地就有很多人会做绣球。耳濡目染下,黄肖琴8岁那年就会自己制作绣球了。因为父亲常常教她画画,所以她可以在绣片上画出各种图案。
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家里经济困难,黄肖琴便绣些背带之类的物品,拿到集市上卖。“那个时候,一条背带要绣4天左右时间,能卖3元钱。”黄肖琴回忆说,在那个年代,她白天要在地里干活,晚上还要抽空做绣球、刺绣背带,以此贴补家用。
曾做过直径近两米的特大绣球
有一次,黄肖琴托朋友带十几个她制作的绣球去百色市区卖,深受城里人的欢迎。这名朋友当即跟黄肖琴下单,定制50个绣球。这件事,让黄肖琴深受鼓舞。
刺绣是个细致活,耗时长。那时候的黄肖琴,需要帮手。于是,她找到农闲的妇女,说服大家跟她学做绣球。一开始,大家对做绣球赚钱这事并不看好。黄肖琴为此颇费唇舌,用承诺打消了大家的顾虑。慢慢地,跟她学做绣球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当地人做绣球,更多的是用平绣的手法。平绣是指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瓣面上绣出各色图案,图案为平面式。而黄肖琴做的绣球,却比别人做的精美立体。因为,她用的是“堆绣”工艺。堆绣,是先将线编织成一条彩带,再用彩带编织成立体的图案,之后把图案绣在绣球上,有浮雕一般立体的效果,堪称绣球中的极品。
堆绣容易学,如何配色、如何将彩带绣到绣球上,才是最难领悟的。黄肖琴设计的堆绣绣球,最小的直径5厘米,大一些的直径50厘米,图案多样,瓣上绣有凤凰、鲜花等图案。
为了让自己做的绣球更精美,黄肖琴费了一番心思。过去,人们做绣球用的是土布,看起来没有那么亮丽,黄肖琴就改良用绸布,令绣球看起来更漂亮。图案上,除了传统的龙凤等图案,她还加上了现代人们喜爱的图案和文字。
传统的绣球是12瓣,“做小的绣球还凑合,大的,就没那么饱满了。”黄肖琴研究了3年,终于自创出了30瓣的绣球。
30瓣的绣球,在1997年的时候发挥了作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有人向黄肖琴定制绣球。她当即组织20多名工人,精心设计了图案,制作了一个由30瓣组成的直径197厘米的特大绣球。这个绣球上,还挂有6个小绣球,并绣上“香港回归”等文字和龙凤等吉祥图案,表达壮乡儿女对香港回归的美好祝福。为了赶制这个绣球,她们前后花了20多天时间。黄肖琴制作绣球的手艺,被大家所称赞,她制作的绣球不仅销往北京、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还销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传承工艺
不想让堆绣失传
在黄肖琴家门口,有一块“中华巧女”的牌匾,这得从1994年举行的全国妇女工艺比赛说起。当时,靖西县有一位干部找到黄肖琴让她参加比赛,她连夜赶制出一个直径为50厘米的绣球和一个用竹片和剪纸做成的走马灯,获得了由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亲手题字的“中华巧女”。
2006年8月,黄肖琴被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一级民间工艺师。2007年6月3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的大会上,黄肖琴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成为首批获得壮族刺绣类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的壮族人。
作为传承人,黄肖琴更深感责任在肩。因为工艺复杂,加上老一辈手艺人的离去,“现在能做堆绣的人只是少数几个,就是黄肖琴和她女儿、儿媳。”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会长贺卡表示,堆绣因为工序繁琐,加上卖不出好的价钱,越来越少人学习,会这个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贺卡和黄肖琴等关心堆绣的人在努力,想要让堆绣继承下去。
10月31日,记者来到了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之堆绣培训班开班典礼上,见到黄肖琴正在教学员们学堆绣。来这个培训班学习的学员是免费的,每个学员前面都有一个堆绣编织凳,有8个牛角钩钩着细线,用来编织彩带。
堆绣是个细致活,1组线才2股,8组线编织成的彩带不到1厘米宽。黄肖琴手指飞舞,8组线有序编织。就算是熟手,4个小时的时间,也就只能编织1米长的彩带。彩带编织好后,再用绣针绣到绣球的绣片上,绣片再组合,才能成为精美的绣球。
“如果我不教,担心以后没有人会堆绣这个手艺了。”黄肖琴希望自己可以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学会堆绣,做出有壮乡特色的精美绣球。
编织凳。
堆绣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