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升起来了
太阳落下去了
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
这是若干年前,河北山区的一个农村少年在窗台上歪歪扭扭写的三行诗。
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少年对于“命运”的迷茫:出身寒门,如何能够有好的未来呢?
王心仪是一个典型的寒门之女,她妈妈体弱多病,姥爷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有两个弟弟,一切家用,仅靠几亩薄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王心仪在文章中这么写道。
贫穷带来的问题,不仅仅属于这一个女孩,也属于所有出身底层孩子的生存状态,许多经历过贫穷的人都感同身受。
我的奶奶,得了癌症,因为没钱,临死前固执地说:“不去医院。”
我的远房堂姐,因为家中贫寒,一出生就被送人。
我的父亲,下过煤矿、贩卖过药材、干过建筑小工,捡过破烂……到了老年,身体频繁出问题。
我自己,毕业时因为交不起1000元的派遣费,去了偏远农村工作。
贫穷如一根刺,触向心灵深处。经历过贫穷的人就好像经历地震后的废墟,虽然时光可以抹去一切痕迹,但是内心中有些东西却永远沉落了。
这也是为什么,贫穷本身并不值得感谢。
但是,王心仪这篇《感谢贫穷》的文章还是让许多人泪目,为什么呢?
她坚强、自尊、努力、向上,如同石缝里的一粒种子,努力突破限制,栉风沐雨,挺拔生长。
贫穷的土壤里,孕育了一棵不断成长的心灵,告诉我们什么叫起死回生、什么叫绝地反弹。
感谢努力的自己,直面贫穷,活出了优秀的模样。
我走过的路啊,如同一部曲曲折折的黑白影片,贫穷的背景却从未改变。
我告诉男孩:“奋斗,是我挣脱贫穷的唯一出路。”
因为贫穷,我连高中都没敢报,考了中师;因为不甘心,我又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在穷乡僻壤里工作,考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独自来到南方漂泊……
很艰难,但是都挺了下来。
在我的周围,有很多和我一样出身草根、努力奋斗的朋友们。可能我们奋斗十八年,还买不起大城市的一套房,还不能和富二代们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是,这并不遗憾,相比于父辈,我们已经走出很远了,为了弥补差距,我们做出的每一寸努力,都让生命更富质感。
我告诉那个学生:“我感谢所有走过的贫穷时光,它激发了我去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东西,让我看到了生命里还有那么多种可能。”
人生的每一步奋斗,都是为了优于昨天的自己。
人生是一场修行,不是走好一段路就大功告成了。
摆脱物质的贫瘠之后,还要和精神上的贫穷做斗争,这就需要有一颗富足的心灵。
作家周国平说:“一个历经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这些珍宝汇聚在一起,就是富足的心灵。
一个人,只要拥有一颗“富”心,哪怕陷入绝境,哪怕颠沛流离,也会从容豁达。
苏东坡当年被贬黄州时,穷得叮当响,铜钱吊在屋梁上,每天数着花。他在家门口东边开垦一片荒地,自云“东坡居士”;家徒四壁,他在房屋四周画上雪景,自云“东坡雪堂”。
穷,不只是物质的贫乏,心灵的困顿,才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
富,也不单指物质上的充裕,心灵的富足,才是感受幸福的本源。
从苦难中寻找快乐,这是富足的心灵带来的生活智慧。
王尔德说:“即使身处阴沟,也依然有人仰望星空。”说的就是精神富足的人。
有两点最为重要:
其一,相信知识和教育的力量。
王心仪说,自己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正是母亲的教育,在孩子心中种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萌芽。
每一个做父母的,心中有应该有这样的信念:
或许我们无法带着孩子走四方,但是可以让孩子在读书中认识世界;或许我们无法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但是可以培养一颗永远成长着的心灵。
而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让读书成为生命里的一部分,自我成长。
其二,接纳自己,与生活言和。
面对贫穷有三种常见的态度:一种是甘于贫穷、麻木无感;另一种是憎恨贫穷,走向极端;最后一种是接纳贫穷,改变自我。
显然,前两者都不可取,如果贫穷的出身无法改变,如果贫穷的过去无法改变,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态,接纳不完美的人生,和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
这是一个化茧为蝶的过程。然而,若一个人永远按着命运的方向随波逐流,生命要力量还有何用?
尼采说:“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如果贫穷是那黑暗的地底,对美好的追求就是高处的阳光。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触碰黑暗和向往阳光的过程中寻寻觅觅。
如果说奋斗可以改变出身寒门的命运,心灵的富足就是成长路上无坚不摧的铠甲。
愿世间的你我,都能够不为心灵带镣铐,让自己变成富足的人,不攀比,不张望,过好奋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