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奖励制度是有效的,不需要完全和金钱挂钩。

靖西网LED 2020-09-14

早在 1993 年,美国学者艾尔菲·科恩就有一本书叫《奖励的恶果》,论述了为什么用奖励强化行为不是个好制度。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不断地有各种研究证明:所谓计件工资、绩效奖金不但没好处,而且有坏处。

科恩书里列举的证据就有:

1.  管理层工资和奖金刺激,和公司利润之间的关系很微弱,而且常常是负相关;

2. 绩效工资没有提高教师和社保局官员的工作质量;

3. 在有的研究中,计件工资甚至让产量下降了;

4. 日本和德国的工人效率最高,但是恰恰没有使用行为主义的物质刺激。

那什么情况下绩效工资有用呢?书中引用一个报告分析,这样的工作有三个特点:

1. 测试都是短期的,长期有没有影响不知道

2. 工作任务是简单的,比如体力活或者分发卡片之类的事情;

3. 工作表现能直接量化,要么就是比谁做得多,要么比谁做得快。

你看后面两个特点,这不就是外卖骑手的工作吗?而这些研究表明,只要这个工作比较复杂,讲究一些难以量化的质量,直接的金钱刺激就完全没有好效果。如果奖励对工人都没用,对学生就更没用。

经济学家拿着几百万美元做实验,用发奖金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习,结果是短期可能有效,长期一定无效。

有时候我们做事就是因为喜欢做这件事,比如踢足球或者做数学题,这叫“内在动力”。为了获得奖励而做一件事,则是“外在动力”。所有研究都表明,让人长期做一件事、能做好一件事、甚至主动做一件事的,必须是内在动力。

而科恩的洞见在于,奖励不但提供了一个无效的外在动力,而且还伤害了内在动力。奖励其实是对人的操纵:拿不到奖励就等于惩罚,奖励跟惩罚其实是一个意思。

奖励会破坏团队合作。奖励鼓励了简单行动,让人不愿意深入理解工作中的问题,让人回避探索。奖励还能迅速降低人们对工作的兴趣。

以前经济学家泰勒·科文也说过这个问题:本来孩子做家务是在为家庭做贡献,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行为,现在你一谈钱,这还有意思吗?

说白了,奖励制度异化了行为。

我们直觉上认为奖励有效,但是心里想的都是奖励对别人有效:我工作主要是为了享受工作,我是内在动力驱动的,不过奖励制度还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别人都是为了钱工作……殊不知别人也是这么想你的。

那好,如果不谈钱,难道让大家都为了“情怀”而工作吗?那当然不行。这里面有个非常微妙的基本原则。

科恩提出的原则是:慷慨而公平地支付报酬,尽量确保不要让人们觉得受到了剥削,然后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忘记金钱。

一方给足钱一方挣够钱,但是双方平时工作的时候默契地不谈钱。

你看这个原则是不是恰恰是现代企业的工资制度。根据员工的水平、层级和资历给一个比较固定的工资,双方谈判达成一致,完了工作的时候该怎么工作怎么工作,忘记金钱。

有时候你帮老同事打个下手,有时候你带一带新同事,有时候你家里有事请几天假,有时候你主动加个班,没人会算计这些事儿值多少钱。

因为你的一个决定,公司一下子赚了几百万,也不会直接分给你;因为你的一个错误,公司损失几百万,也不会让你赔偿。你的表现会默默地转化为升职加薪,但是每个行动都不直接跟金钱挂钩。

只有这样,大家合作才能愉快,你想要弄个什么事儿也能理直气壮。老师完全可以说我上班是为了教学生,公务员完全可以说我上班是为了国家,每个人都可以说我的收入只是工作的副产品。要是一举一动都涉及到钱,那实在太可怕了。

浏览17050 / 回复0
举报内容
返回 [发帖] 发回复:评论……

+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