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坡乡底定村古闷屯,沿路望去,满是石旮旯的山坡上,桑树一丛丛,一茬茬,穿梭长于石头缝间,正蓄意抽枝拔绿。远远望去,绿意点缀了整个山坡,显出一派勃勃生机。“今年天气暖和,地里的桑树比往年长得快,蚕农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养蚕各项准备工作。这两年,种桑养蚕成了我们村的主要产业,可以说是处处见桑、家家养蚕。”覃礼道向记者介绍道。去年7月,覃礼道骑摩托车去卖蚕茧时摔伤了腿,现在还在家里休养,但是家里的农活早已安排妥当。
覃礼道是底定村最早寻求改变的人之一。在2005年,他开始尝试种桑养蚕,但因为没有经验和技术,蚕宝宝死的死,病的病,第一批蚕就这样失败了。覃礼道并没有灰心,他说:“后来我到外地登门拜访,学习到怎么养蚕、怎么消毒、怎么拿药来治,通过不断学习和自己探索,就慢慢学会了。”学到技术之后的覃礼道在种桑养蚕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蚕宝宝存活率高了,蚕茧多了,质量也提高了不少,收入逐渐增多,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这也引起了镇里重视,镇里便开始让他带领村民一起发展桑蚕养殖业。
2013年,覃礼道响应乡政府的号召,带领乡亲们一起种桑养蚕。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当时出行的屯级路还是凹凸不平的黄泥路,更别提机耕路了,村里的地大多都在半山腰的石旮旯里,乡亲们把桑树种下去了,但到养蚕的时候,运送桑叶成了摆在村民面前的一个大难题。覃礼道没有被困难所压倒,他心生一计,桑叶运送难,何不利用索道来运送呢?为此,他卖掉家里唯一的两头猪,用卖猪得来的钱去买钢丝绳,叫上村民一起在半山腰接通了一条索道,有效地解决了运桑难的问题,这条索道也成为古闷屯发展桑蚕的“空中道路“。
南坡乡底定村村民赵景光:“我是最早跟着覃礼道养蚕的那一批,从2005年开始养,那时什么技术都不懂,就跟着覃礼道一起学技术,我家现在种有桑田大约50亩,每年年收入15万左右。”
2016年,底定村村屯道路硬化完成,道路变得平整宽敞了,出行也变得更加方便了。“要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产业发展上想办法,不能光等、靠、要。现在屯级路通了,产业机耕路也修好了,我们还要继续发展我们的桑蚕产业,一定要靠我们的双手,跟党走,早日脱贫。” 2016年的脱贫动员会上,覃礼道站出来对贫困村民说了这些激励的话,并将自己几年来种桑养蚕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大大打消了贫困村民发展种桑养蚕的顾虑。在他的带动下,底定村群众种桑养蚕的热情高涨,连远在广东打工的群众也纷纷返乡发展桑蚕产业。
2016年底,覃礼道将自家的木瓦房改造成了两层半的小楼房。到2018年底,他家的桑园面积扩大到30多亩,当年桑蚕纯收入达10万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说:“很感谢党和政府给我的帮助和支持,因为这些好政策给我指明了道路,改善了我的生活。”
南坡乡底定村党支部书记黄振京:“种桑养蚕是底定村的脱贫致富产业。目前,我们底定村已经有4000多亩的桑蚕,整个村有180多户的养蚕农户,而且他们的收入非常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