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日暖阳下,我们在安德镇安德街上邂逅了一座老房子。青石铺就的石板路,把我们引到老房子前。
见到它的那一刻,脑海里是屋檐下雨珠跌落的滴答声,是壮家栏杆式楼板在脚底的咯吱作响,是爷爷奶奶满是皱纹里那慈祥的笑意。还有,稻田里捉过的蚂蚱、水塘里摸过的鱼、地里挖过的红薯、山里摘过的野果和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瞬间都在脑海中闪现。
一排整齐的老房子
老房子门前庭院
老房子里的庭院
石磨的牙纹依旧清晰,纺线机的摇把仿佛还在转动,织布机上梭子还在编织时光,八仙桌上,大海碗的烙印正若隐若现。脚底是磨得光滑的木板,伸手就碰到栏杆上时光留下的尘灰,目光所及,是灰色的墙,石灰缝补的砖缝,黑色的房梁,暗红的屋檐和深青色的瓦片。这一切,似乎可以证明这老房子曾经的岁月也是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砖和墙,瓦和梁,每一点都有回忆,每一处都是一个故事。走在老房子的廊上,能感觉那一个个故事呼之欲出,奇幻莫辨。
石磨
老房子里的老物件
安德镇目前还有48户明清时期传统民居,这些传统民居是靖西市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具有岭南建筑特征和鲜明地域特点的建筑群。它们凝聚着老一辈的智慧与老一代匠人的心血,承载着靖西壮民族的历史往事,从明清年代开始展示着靖西壮民族文化独特的美。
阳光照射到老房子里
灰色的墙,黑色的房梁,暗红的屋檐和深青色的瓦片
历经百来年风雨依然岿然不动的这些建筑,很可能以前是大户人家的老房子。历史上的靖西,比较多的民居是栏杆式建筑,就是有着三层的木瓦房,我们趣称“一户三局”。第一层是“畜牧局”,只用于养家禽家畜;第二层是“人事局”,安排一家人的日常起居,包括堂屋、厨房、卧室;第三层是“粮食局”,用竹子铺成,可以摆放、晾晒以及存储玉米大豆稻谷等等。
典雅的老房子
“气派”的老房子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们的房子要建成这个样子。后来奶奶告诉我们:“这样的房子呀,它防盗。门栓一放,所有的财物都上了锁,一家人可以安心睡觉了。”爷爷的说法就不一样了:“这房子多好,冬暖夏凉。”而爸爸则有另外的解释:“防潮性能比较好!”这么好的房子,如今已随着历史的风雨化成了人们的记忆,成了一个恍若隔世的梦,这梦里,人影婆娑,有的越来越模糊,有的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