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夹砂陶制作技艺历史久远。据考古发现,靖西出土一万五千年前的粗制夹砂陶,为“万年桂陶”说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有史料记载起于明代。靖西夹砂陶制作技艺经历了明未产生期、清初成熟期、清代中叶的鼎盛期、民国至建国后的衰落期、抢救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因此,靖西壮族夹砂陶制作技艺有“活化石”之称。
靖西夹砂陶制作工艺简便而独特,即用粘土与捣碎的熟石英石粉搅拌后造型烧制而成。其品种齐全,规格多样。主要品种有生活日用品类, 如:锅、盆、缸、 碗、盘、体、煲、 瓢、杯、碟、给、 口盅、火炉、药罐等;还有蒸糯米用器类和酿酒器具类。规格大小不一,制作的时候随意性很强,可根据需要用手工制成各种形状的陶器。较小的器皿如杯、碗类,直径一般在5-10厘米左右;较大器皿如缸、盆类直径一般为25-80厘米不等。
一般有如下几个制作工序:一是采掘粘土,采选石英石;二是用筛子把粘土筛选,把石英石烧熟,再把烧熟了的石英石放在石臼里捣碎变成粉状。
三是把经过筛选的粘土和捣碎的石英石粉搅拌在一起,用手或木棍将它们伴匀。
四是制模。这是一个需要技巧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栾”(壮话译音,一种木制的用于夹砂陶造型可用手旋转的器具)上铺上一层石英石粉,然后放上伴好的粘土,接着用手旋转“栾”,使“栾”飞快运转,再根据需要不断往“栾”上面增添粘土,这时,左手不断地旋转着栾,右手拿着浸水的布头点压着上升起来的粘土进行造型。当一个器皿初具模型的时候,又用水布点碰器皿四周使其表面均匀、光滑,用薄薄的竹条或铁线往器皿底下的那层石英粉一铲,这样,一个器皿的模型就出来了。
五是晒陶。把制好的器皿模型放在通风的地方阴干。
六是烧制。用潮湿的權木木棍架在石块或砖头上,形成一个木架,高约40公分,把夹砂陶器皿模型摆放在木架上面,用厥类植物当做燃烧料往木架下面进行烧火,大约烧1-2个钟头,等这些器皿模型被烧红的时候,又用生的厥类植物进行烧、薰,让生的厥类植物的那层热腾腾的黑灰把器皿模型盖住、薰透。大约过半个钟头,一个个精致的陶器就诞生了!
靖西壮族夹砂陶制作技艺2012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