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德保政府网 发改局   2015-12-11   点击:37597

   

 

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我国向小康社会奋进的关键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德保从根本上改变城市面貌、人们精神生活面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跨越期。本规划是根据《中共百色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中共德保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制定的,是我县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大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类规划、制定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全县人民团结拼博、不畏艰难、奋勇争先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全县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狠抓项目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公路里程等7项指标比2005年翻了一番以上。其中,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5项指标翻两番以上。2006年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20072009年分别荣获广西经济发展进步县称号。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2010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43.73亿元(2010年价),年均增长27.47%,比十五期平均增长高4.17个百分点,高于全区的平均增长速度,人均生产总值11883元;经济结构发展显著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9:42:29变化为2010年的14:64: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24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超过计划50亿元,是十五期累计投资总额的6.4倍。财政收入实现7.18亿元,比十五期末2005年的1.14亿元翻了两番多,人均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333元增加到2010年的1951元,年均增长44.49%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60.3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4.9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55.07%;实现工业增加值23.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12%,比2005年增长40个百分点。铝业、锰品冶炼、制糖、建材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成为支柱产业,新工业基地已显雏形。

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到9.45亿元,比2005年的5.85亿元增加3.6亿元,年均增长4.37%。烤烟、水果、甘蔗、蔬菜、渔牧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得到有效推进。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乡镇通等级油路233公里,通三级公路43公里,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基础。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由2005年的51%提高到2010年的100%。完成了6座水库除险加固、167.173公里水利渠道硬化,建设山塘7处,总容量15.72万立方米,以及一批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由2005年的2370公顷扩大到20105034公顷,增长2.12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较大增强,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71处,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7.1443万人。县城区道路、供水供电、公交、通信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县城区面积由3.6平方公里扩大至6.4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255万平方米。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3.1%提高到2010年的28.3%。建成农村沼气池31013座,入户率达44%,旅游、房地产、商贸物流等服务业迅速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由44.18%提高到51.8%

招商引资取得较好成绩。五年共实施招商项目166(含续建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17.55亿元。新签约引进项目96项,合同资金110.0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52.69亿元。外资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3312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2元,年均增长17.8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3.330.4平方米;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五年累计易地安置石山区贫困群众0.63万人,解决温饱0.63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9.76万人减少到4.96万人。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加大了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全县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6.5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稳步扩大,2010年入学率达到60.5%;德保高中通过自治区示范性高中验收。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农民参合率达96.94%;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与经济结合取得新进展,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粮食、禽畜品种良种化进一步提高。社会文化快速发展,全县已建成有线广播电视光缆干线300公里,联通10个乡镇和27个行政村194个自然屯,全县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83%14%,有线电视入户数达17786户,入户率65%;新建乡镇文化站7个,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就业人数不断扩大,五年共安排城镇就业人员0.6456万人,安置失业人员0.0797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稳步推进,到2010年,全县共有0.453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0.551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有2.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分别比2005年增加0.1090万人和0.7706万人;累计有2.21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共建成42个五保村和12个敬老院,集中供养746五保对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较好完成了十一五人口与生育计划目标,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全县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显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好局面,为十二五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还存在一些对未来发展具有影响的重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人均水平偏低;二是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农产品商品化不高,农村贫困面比较大;三是城镇化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比较慢;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对此,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和切实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总结十一五发展,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坚持把中央、自治区和百色市的方针政策与德保实际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转变发展观念,制定出切合德保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坚持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工作部署和发展目标,激发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的热情,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努力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三是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实施工业立县项目兴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依托优势资源,打造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四是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活各方面加快发展的潜能。五是坚持不断增强各级政府驾驭全局和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正确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和重视民生,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基本经验,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德保县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黄金期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将面临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中孕育深刻转型,将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和缓慢复苏的过程,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将抢占未来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成为经济增长新一级。制造业由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和构建现代产业创造了条件。

从国内看,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改变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能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国家将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从而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广西看,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广西进一步开放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和国家将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战略,对支持广西加快发展的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广西将获得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将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的桥头堡。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实施两区一带战略,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将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快速发展、跨越发展。

从德保看,随着广西百色生态铝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规划进入国家层面,明确支持开展百色生态铝工业基地循环经济试点,把百色生态铝产业基地布局为“3+2”,即三个铝业生产基地(平果、德保、靖西)、一个铝业配套基地(田东)和一个铝业产学研基地(百色、新山)。德保是三个铝业生产基地之一,作为广西华银氧化铝项目的承载地,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这将有利于德保进一步抓好铝工业这一龙头产业,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壮大经济实力,进而把德保建成工业强县,也将进一步推动全县基础设施建设,为德保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但是,德保面临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竞争更加激烈;土地、能源、信贷、环保等宏观政策对资源型工业发展压力进一步增大。而德保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贫困面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协调,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要追上全区中等水平难度很大。德保的工业多为基础产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相对较多,节能减排压力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高职称人才和技能人才紧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德保新一轮发展的瓶颈。又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使社会矛盾在经济转型中更加复杂,维稳工作难度增大。

德保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树立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借鉴区内外兄弟县的发展经验,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坚定跨越追赶的信心和决心,开创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第三节  总体要求

 

根据德保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德保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自治区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建设四地一带一枢纽决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全面推进千亿铝产业基地建设,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跨越追赶,为与全国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总体要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坚决破除山地意识和封闭观念,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于创新、敢于负责的精神,把解放思想落在解决难题、突破障碍、推动发展的具体措施和行动上。

——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在科学发展前提下注重速度优先,加速追赶,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保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以生态铝产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坚持以资源换产业的路子不动摇。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资源转化的最大效益和最高效率。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动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扶贫攻坚为重点,强化产业扶持、教育扶贫、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综合措施,不断加快贫困地区小康建设步伐。

——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科学统筹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三次产业、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关系,保持德保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探索和创新资源富集区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政策为重点,不断创新特殊区域的政策措施、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抓手,强化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四节  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再上一个新台阶,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左右,实现财政收入15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0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累计增加76亿元。

——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9:67:24,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快速提升,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26%左右,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三次产业就业比重调整为64:15:21

——形成以铝为主的产业化基地。基本建成百色生态铝工业重要基地,生态铝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铝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锰、铜、硫铁和保健酒等产业得到发展壮大。

——县城区和城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县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38%以上。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失业率控制在市规定指标以内。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高。基本建成区内知名的生态旅游强县,游客总量、综合收入大幅度增长。重点生态保护明显加强,石漠化治理取得新成效;万元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县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森林覆盖率和生态质量进一步提高,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级以上标准,城乡饮用水源有效保护,农村水源污染有效控制,生态德保建设取得新进展。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广播电视人口基本实现覆盖;社会基本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稳定低生育水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安全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投资体制、国有企业、资源价格机制、集体林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步,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  加快建设以铝为主的新工业基地

 

深入实施以铝为主、冶金为辅、能源支撑、多业并举工业发展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工业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广西华银氧化铝项目,大力发展生态铝产业,同时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特色工业,加快发展冶金化工、保健酒、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企业,创建知名品牌,重点打造50亿元以上企业2家,超亿元以上企业10家。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增强工业综合实力,把德保建设成为百色生态铝工业重要基地之一。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5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达46.7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85%以上。

第一节  加快打造生态铝产业链

 

抓住国家支持百色建设生态铝产业可持续发展基地的机遇,加快德保铝工业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铝产业用电新机制,适时组建县工业投资公司,参与经营和建设县域铝工业电源基地,推进区域水电资源的优化组合,建成德保铝工业自备电源基地,全力突破铝水加工瓶颈制约,形成一个从采选、氧化铝生产、电解冶炼到铝材精深加工、铝配套项目为一体的铝产业链,形成年产氧化铝200万吨,铝水50万吨,铝材深加工25万吨和配套年产100万吨石灰、20万吨碳素及编织袋、钢球生产等生态铝工业基地。引进知名铝材加工企业,促进铝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打造知名品牌。重点建设满足国内外重点领域所需的高强度、高塑性的铝及铝合金板带生产项目。

 

第二节  做大做强冶金化工产业

 

围绕锰、硫铁冶金工业主导产品,以绿色冶金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冶金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锰矿、铜矿、硫铁矿、磷矿等矿产资源,培育一批集矿山开发、选冶加工、服务配套、新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企业集团,促进金属冶金化工产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建设五里湾重化园区,打造生态循环重化冶金工业园区,引导铁合金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现有铁合金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推广铁合金精炼技术,生产低碳、低磷、低硫、微碳等多种精炼铁合金产品;扶持开发高纯硅铁等高纯铁合金产品,研究开发生态氮化系列铁合金、硅铝合金、复合铁合金、包芯线用合金等产品,开发硅铝钡、硅钙钡、硅钙铝等高档次的复合铁合金品种,加快对品位低、有害杂质含量高的铁合金原料处理技术的开发利用,完成对粉尘、烟气、废水的治理及综合利用。到2015年,铁合金产量实现20万吨。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锰矿等资源,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产品。加快发展锰系列产品深加工,适时发展锰化工、硫化工、磷化工产业,优先发展铜精矿、锰粉、化工硫酸、硫酸锰、电解二氧化锰、电解金属锰等加工业,形成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同时必须推进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循环生产和节约生产,限制和淘汰落后工艺及产品,促进冶金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第三节  发展壮大保健酒产业

 

充分利用德保保健酒的品牌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切实做好保健酒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整合方式建设新的保健酒生产基地,积极开发建设集新产品研发、生产、旅游观光、酒文化娱乐休闲以一体的酒业基地,力争达到年产10万吨保健酒系列产品规模,使酒产业成为德保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四节  加快发展建材产业

 

按照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消化利用铝土矿渣和赤泥等工业废弃物,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矿渣和赤泥进行深加工,建设赤泥提铁及贵重金属回收、水泥添加剂等加工项目,规划建设年产60万吨水泥厂,实现资源再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利用现有的石灰岩石、大理石矿产、铁路和百色千吨级黄金水道等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石灰和大理石加工业,通过引进技术、资金和品牌拓展我县大理石加工工艺制品市场和大理石建材加工市场,重点项目是:大理石料建材、石材工艺制品,包括石狮、公园及城市道路装饰品等。

 

第五节  积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

 

依托优势农林产品生产区域,大力发展名特优蔬菜、瓜、果等农林产品加工。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城关、马隘、那甲、足荣、都安、荣华等乡镇,大力发展以蔬菜、瓜、果等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工业;积极发展品牌农业。打造优质米、优质水果等特色农林产品优势品牌,构建基地加工一体化,提高农林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竹子、茴油、剑麻、生姜深加工、生物柴油加工等农林产品加工项目,提高特色农业的经济总量

 

第六节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培育具有发展优势、成长潜力大的新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生物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以铝基、锰基、铜基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使之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发挥德保生态铝工业基地优势,利用交通便利和优惠政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借助县外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发展以铝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铝材高端产品,开拓德保工业发展新领域。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相关项目的转移,积极接受南宁高新区、桂林高新区、柳州高新区、北海高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承接相关产品配套产业的生产。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发展环保、矿产品综合开发产业,鼓励企业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

 

第七节  加快发展园区经济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环境承载、集约用地、产业集聚、功能健全、辐射带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集中区产业布局,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发展园区经济。积极完善集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配套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园区企业职工住宅区建设问题。加强人才引进和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机制,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开发,推行园区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引导园区的产业特色分工,促进鲜明特色的园区形成,提升园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重点建设以金属加工产业、保健酒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以及建材、化工等加工工业为主的足荣综合工业区和以氧化铝、电解铝及相关下游产品产业、高精度铝板带箔材、电力、汽车用有色金属型材等加工工业为主的马隘铝工业区。实现园区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的目标。

 

第三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6.1%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以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为重点,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进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节约型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

1.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

在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大宗特色经济作物开发,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化种植。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十二五期间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43万亩,每年开展中低产田改造1.5万亩,到2015年全县稳产高产田达15万亩,同时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使粮食总产稳定在10万吨以上,其中95%为优质品种;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扩大天保香米、德保棉米、大旺大糯、省米等名牌优质米产业的发展,每年种植5万亩,年产量2万吨。二是扩大原料蔗生产,2015年发展到10万亩,原料蔗产量达到45万吨左右。三是发展优质烤烟,2015年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年产量16万担。四是蔬菜年播种面积保持在8万亩左右,重点建设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基地设在已经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城关、荣华、足荣、马隘、都安等乡镇。到2015年,带动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5万亩,产量7.5万吨。五是以改良和扩大规模并重,全力推进鉴河流域优质水果长廊建设。重点发展美国脐橙等优质水果,打造德保无害化脐橙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期末,优质水果面积要达到9.5万亩,投产4万亩以上。六是发展木薯生产,十二五期间年木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量6万吨。七是建立桑蚕生产基地5000亩,到2015年养蚕10000张,年产鲜茧10000担。八是提高现有茶园的生产和加工水平,重点在都安乡都安村建立铁观音茶叶生产基地3000亩,到2015年,年产铁观音青茶900吨,以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使我县成为名茶铁观音生产基地。

全面提升林业规模经济。调整优化林种结构,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稳定生态林面积,提高商品林资源总量。依靠科技支撑和争取资金支持,抓好现有34万亩八角(茴油)林低产改造工作,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低产改造8万亩以上,切实使八角(茴油)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竹子种植,促进竹子产业规模化,突出抓好细叶龙竹产业化经营,力争在十二五期内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在抓好八角林及其他用材林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重点抓好田七种植和大石山区的金银花种植推广工作。

提高水产畜牧业规模。加强畜禽良种繁育,转变养殖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扩大特色草食畜禽基地规模,大力发展林下产业,进一步扩大林下养禽规模,推动畜牧业的良性发展,主要抓好生猪、肉禽、肉羊、肉兔、矮马黑猪保种与开发等五大生产基地和鉴河流域水产养殖带的建设。到2015年,建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0个以上,实现年出栏肉猪6万头;建成年出栏肉禽5000羽以上规模养殖场()500个,实现年出栏肉禽600万羽;建成年出栏肉羊1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200个,实现年出栏肉羊2万只;建成年出栏肉兔1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200个,实现年出栏肉兔20万只。在城关、马隘、那甲、燕峒、巴头等5个乡()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矮马保种基地,到2015年存栏标准种马800匹。在燕峒乡那美村建成德保矮马保护场,存栏标准种马200匹。在那甲乡建立德保黑猪保种场,保护和开发德保黑猪资源。到2015年,发展水产养殖总面积5650亩,推广网箱养鱼501250平方米,实现年产水产品1750吨。

2.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提高产业化水平作为促进农业增收、增效,提高农民生产性收入的重要手段。着力引进、扶持蔬菜、水果、肉类、茶叶等加工企业,加大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营模式转变,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利益共享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着力培养地方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务工经商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金融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转和优化组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集中区,重点抓好茴油、甘蔗、烟叶、生姜、剑麻、桑叶、木薯、茶叶等优势产区、示范区的生产、加工企业。到2015年,力争在优质粮食、糖料蔗、烟叶、生姜、剑麻、木薯、瘦肉型生猪、肉用牛羊等产业,培育出一批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形成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10家以上,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种养龙头企业30家以上,创立10家以上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5个以上农产品龙头市场,基本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经营格局。

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公司)+生产基地(农业户)+标准为载体,制定本地优势特色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推进、企业自律的推进模式,加大标准的实施、培训、推广力度,以标准为抓手,促使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产品强、初级产品优、加工产品精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和完善从基地到生产、采收、加工、上市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按照市场运作方式,以企业为依托,推进统一基地规划、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标准化技术、统一投入品配送、统一产品收购五统一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经营组织化规模,用标准统一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无病毒水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大容器苗木供应,主抓特早、特晚和特优水果品种推广;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综合技术集成展示与推广应用示范片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在优势产区(基地)发展标准农业,在大力推广国家、自治区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德保香米、糯米、大糯、省米、烤烟、土鸡、林鸡、麻鸭、山羊、黑猪和德保矮马等地方标准,聚集资源、建立品牌,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到2015年,实现无公害创建面积占总面积55%,绿色食品认定面积占总面积25%,有机农产品认定面积占总面积10%。养殖业实现生猪、肉鸡、肉牛、肉羊、肉兔、水产等优势品种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50%,基本实现供应城镇消费的产品无公害生产。

4.强化农业品牌化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和商标意识,广泛开展三品、名牌产品等申报认证,鼓励和扶持企业创立农产品精深加工名牌产品,扩大品牌产品规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利用中国八角之乡等百色地理标志资源,实施地方优势品种资源保护工程,不断提纯复壮优势品种,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打造属于德保的原产地品牌、生态品牌、特色品牌等农业品牌。做大做强烟叶、香米以及畜禽产品等优势农业品牌,争创一批知名品牌;积极扶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并结合旅游、节庆等活动积极推介地方品牌;围绕特色农产品,扶持当地产业龙头企业,布局主导农产品产业链相关旅游、餐饮、文化行业,着力建设特色农产品经济区域,提升区域与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节  完善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和乡镇基层农业服务体制改革,坚持强农惠农,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业、林业、畜牧、农机、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化等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支持良种繁育及推广、种养成套技术、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业机械化生产,建立蔬菜、畜禽等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绿色、无公害农牧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工作,完善监测管理体制;大力倡导和推广++++++++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打造农产品生态品牌;加强兽医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免疫率,切实将动物疫病控制在源头,严防禽流感等动物疫情传播和蔓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在优势农产品产区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扶持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着力培训新型农民,扶持发展农产品专业销售经纪人组织,加强农产品市场、冷链和信息等物流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农村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改革和农业保险推广工作,鼓励农民就业创业。

 

第三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大烟区、蔗区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旱片治理工程,加快中小河流域治理和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道路路网改造;全力推进农村安全人饮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饮水安全、村村通电、消除农村危房的目标。完成村镇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以及村委会所在地村屯、中心村和交通干线沿线100户以上自然村等村庄规划,进一步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名村、名屯。继续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突出抓好高速公路、铁路、旅游景区周边、县城及重点镇农村的风貌改造。整合各部门投入,完善各村部基础设施,建立新型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配套服务基层群众的服务机制,推行农村社区服务,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

 

第四节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增收增效空间,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大力支持发展林下养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大力整治撂荒地、开发秋冬种,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规模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全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逐步建立符合县情的支持优势农产品发展补贴政策、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制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制度,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继续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群众和地质灾害频繁的村、屯群众,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易地安置,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实施农民人均收入超5000元示范村、示范乡镇工程。

 

第四章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千方百计提高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华银铝的影响力,大力发展以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信息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新格局。

 

第一节  推动旅游业发展繁荣

 

——强力构建两乡两城两廊一堂旅游发展总体格局。以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特色旅游业和广西建设旅游强区为契机,借助周边百色、靖西成熟的旅游线路,加快整合红色历史、绿色生态、民族风情、养生文化、现代工业、农业休闲等旅游优势资源,着力构建 两乡(红叶之乡和矮马故乡)、两城(壮乡水城和生态之城)、两廊(百里红叶长廊和百里鉴河山水画廊)、一堂(休闲养生度假天堂)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把德保打造成为百色红色旅游的后花园、山水生态旅游目的地。以德保红叶森林公园、吉星岩景区为重点,打造德保山水生态旅游景区;以曼贝侬、老虎洞景区为重点,打造德保壮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加快实施云山、百粤坡、镇安府、咘唻泉、秀阳书院等文物设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展示德保的灿烂文明,打造德保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升级。完善红叶森林公园、吉星岩、老虎洞、曼贝侬田园旅游景区和矮马乐园等重点景区,以德保红枫旅游节为平台,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民族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及旅游产品开发。加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星级宾馆和餐饮酒店,提升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区内外旅游联盟,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行业衔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三产的支柱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典范。

 

第二节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着力构建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骨干,专业市场为基础,农村物流配送点为补充的物流节点体系,重点打造百色市德保物流中心。培育建设铝产品、化工、百货、建材、农副土特产品、木材等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引进外来物流企业,引进和组建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县城区和沿路城镇带为重点,以财富广场、环球百货、新建材市场、东蒙农贸市场建设和南郊市场扩建为契机,着力引进一批大型连锁企业,提升县域商业企业服务功能。加大对社区商业网点布局,规范提升社区商业网点标准和服务功能,建设一批明星店。加大乡镇市场建设力度,依托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进一步充实农村商业网点,提高农村商业网点商品质量,改善农村商业网点经营环境;大力发展物流体系为依托的货运交通体系,全力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实现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客货运便捷化。加强运输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

 

第三节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功能。规范房地产开发管理,推进住房供应结构调整,满足不同住房消费者的需求;严格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科学布局房地产开发区,鼓励集约化、规模化建设社区,最大限度用好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户型设计,完善配套设施,新开发建设35个环境优雅、配套齐全、舒适便利、健康宜居的住宅小区。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解决弱势群体住房难的问题;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调控和稳定商品房价格,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节  加快发展其他服务业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保险、咨询、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社区等现代服务业。搭建政府、银行、证券、保险、企业等多主体共赢的合作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工具多样化。鼓励、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德保开设分支机构。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努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创建民办科技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信息、咨询(设计)、租赁、房产交易、资产评估、投资顾问等专业中介商务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开发就业岗位。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养老、托幼、文化、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等社区服务业,推进德保服务业水平全面提升。

 

第五章  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一节   加快交通网络建设

 

做好公路、铁路及百色千吨级黄金水道相互衔接,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

——铁路。全力配合做好田东至德保铁路、华银铝专线铁路运营协调服务工作,协调配合加快推进德保至靖西铁路建设,使之能尽快建成通车。积极做好公路与铁路的对接,确保运输畅通,同时开展利用铁路优势深层次研究,积极探索依托百色右江千吨级黄金水道建设,充分利用田德铁路,建立德保与田东港货物水运的有效对接,实现大宗物货铁路运输与船舶运输相衔接,推动现代物流发展。

——高速公路。全力配合做好百色至德保至靖西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工作,使之能尽快建成通车,依托高速互通建设,做好县城出城市政道路建设,重点是实施百德高速东互通至德盛路口、百德高速互通至南环路口的市政道路建设,着力打造德保东、西大门。

——其他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德保至天等二级公路,完善县县通二级公路网。加强农村公路路网改造,不断提高乡村公路通行能力,力争实现70%以上乡镇通三级路、80%以上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的目标。一是进一步解决好农村公路通达问题。抓好主要县道公路改造,重点抓好峒干至那甲二级公路改造。同时抓好那录至雷达站、龙光至靖西湖润等两条具有战备意义的公路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缩短县与县、乡村之间的距离,增加经济交往。二是解决好农村公路通畅问题。主要是提高公路技术等级,通乡公路一般达到四级或三级以上公路标准,通村公路采用四级公路标准,80%以上建制村辅装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三是解决好客运场站问题。按照路、站、运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有车要有站的要求,实现乡乡都有客运站,通车村有候车亭的目标。

第二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大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快新水源工程水库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和工农业用水保障能力。实施防洪减灾工程,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防洪治涝工程,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对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源的保护,确保鉴河等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80%以上。

——水资源工程建设:一是加快多旁水库、陇温水库等新的水源工程水库建设,提高城镇和工农业用水保障能力。二是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供水设施的建设,通过修建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饮水工程,利用3年时间即到2013年,基本解决规划内6.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以及解决其他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

——农田水利工程:逐步对鉴河中型灌区西荣、合安、都安灌片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配套及节水技术改造抓紧完成小型水利建设工程,计划改造山塘52处,新建山塘435处,新增库容727万立方米;新建堰坝119处、电灌站109处、排水工程4处、地头水柜2500处;新建和防渗硬化渠道959公里,改善灌溉面积及新增灌溉面积15.74万亩。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建设标准防洪河堤和护岸,减免洪灾损失,保障工农业生产成果,以及改善中小河流生态环境。计划修建鉴河(龙须河上游)县城防洪工程河堤21.7公里,河道疏浚6.56公里;计划修建马隘河防洪治理工程防洪护堤(护岸)16.34公里、河道疏浚1.15公里;那甲河防洪治理工程新建防洪堤(护岸)28.25公里、农田护岸9.01km、扩宽明渠3.3公里、排涝隧洞1.23公里,河道疏浚4.28公里;通怀河防洪治理工程新建防洪堤(护岸)9.0公里,以及对其他中小河流进行防洪治理。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完成百布、足六、巴龙、加丈、念烈、念诺、荣那、多孟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水库灌区灌溉效益。

——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建设:强化西北部山区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控制石漠化面积扩大,计划实施鉴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通怀河小流域治理工程、扶平小流域(二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暮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流域面积3420公顷、农田护堤2公里。

 

 

第三节  加强能源建设

 

 十二五时期,随着德保工业发展,特别是铝产业的加快发展,能源需求将大幅度增长,必须加强能源建设,为全县工业发展提供安全、充足的能源支撑。

——电源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县域内鉴河、通怀河梯级水电站工程项目的建设,争取到2015年前所有鉴河、通怀河梯级电站全部开发完成并投入运行。加强水电站管理,协调好发电与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关系,提高发电能力。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积极寻找能源合作企业,拓展德保工业用电能源基地,保证大工业的用电需求。

——电网建设。加强输变电工程建设,根据铝工业基地建设的电力需求,在德保供电区域内规划建设50万伏变电站、220万伏变电站各一座,力争德保大工业用电进入百色铝工业专用电网,加快推进安阳220kV变电站建设,使之成为铝产业用电的专用变电站,同时积极参与云南、贵州等能源富集区能源开发项目,参与股份制电网建设,直供电试点工程等项目,适时建设对企业自供电输送工程,确保德保工业用电需求。继续加强城乡电网建设,解决偏远山区农户的用电问题。

——管道天然气建设。利用国家实施西气东输新二线建设和中缅输气管道建设的有利契机,适时开发德保管道天燃气建设项目,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使用量,为德保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可靠、优质、经济的新能源支撑和保障。

 

第六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

 

强化规划协调,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依托,沿交通干线为主轴,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格局;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第一节            打造城镇发展新格局

 

适时启动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编工作,并以修编后的规划为指导,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以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形成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规划体系。充分发挥高等级公路经济辐射带动属性,增强城镇产业集聚功能和就业服务功能,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推进土地适度集中,生产要素快速聚集,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以边关壮乡红城为特色的沿路城镇带,形成城镇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加快县城区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完善设施,健全功能,壮大实力的原则发展县城城区,增强县城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2015年,建成城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9.7万人,城市化水平达23%,县城真正成为精巧、典雅、秀美、文明的山水园林城市。

按照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完善产业布局和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服务设施,加快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强城区交通、供排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天保南路北段(德盛路实小至东桥)、天保北路、南环路、北环路(云梯叉路经火车站至响水道路)、中兴路、腾蛟桥及其南端道路等市政道路工程以及重点建设文化体育中心和芳山公园二期工程、垃圾中转站和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改善人居环境。搞好城区绿化,加快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对外形象。

 

第三节  加强重点城镇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把握特点、打造亮点的要求,做好城镇发展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做好足荣、燕峒、兴旺等进城道路的控制性规划和两边建筑物规划。加强城镇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制度,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支持和鼓励重点镇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修建农民居住小区。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扶持隆桑、足荣、都安、敬德、巴头、马隘、燕峒、龙光等沿路乡镇的发展,培育形成城镇带,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经济、文化、居住中心,打造边境山水生态城镇品牌。

 

第四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优化城市城镇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严格管理、科学高效、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格局,提高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通过社会招标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物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营造人民舒心环境。不断美化城市城镇环境、改善人居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市容管理,加强市容秩序、交通秩序管理,提高户外广告设置水平,加大噪声和扬尘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维护工作;加大环境卫生管理力度,提高城区和河道保洁水平。

落实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和落户的不合理限制,让进城农民享受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优惠条件,鼓励农民进城落户,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机制,改善就业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德保创业。健全城镇服务体系,落实城镇用地政策,盘活土地存量,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第七章  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和公益作用,加强地方金融主体建设和金融创新,扩大银行信贷资金规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地,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第一节   用活用好政府投资

 

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强化政府投资审批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投资决策、建设和监督管理制度,提高投资效益。合理制定政府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坚持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认真落实新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把握中央投资领域和重点投向,加强项目策划,建立中央投资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对德保作为老少边山穷地区、资源富集区的专项政策支持,争取上级在连片贫困地区综合治理、生态铝工业基地循环经济试点、生态恢复重建、教育扶贫、土地综合治理、中央对口帮扶等方面给予的特殊政策支持和上级资金支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及部门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总额比十一五翻番,同时,统筹管好本级政府投资。

 

第二节    增强信贷支持

 

协调银行机构,积极争取信贷规模和授信额度,围绕铝工业发展,突出加强对工业园区、支柱产业、科技创新、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确保重大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围绕城镇化建设,加大对重点城镇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城区新一轮建设发展;充分调动县域银行机构的信贷支农积极性,支持县域银行机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围绕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努力扩大信贷资金在县域的投放总量;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对旅游、物流、文化等产业的信贷投入;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围绕民生项目,扩大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贷投入,更好地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鼓励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抵押贷款;扩大信贷抵押范围,拓展抵押方式,积极探索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工具;实行信贷投放激励政策,鼓励各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第三节     促进引导民间投资

 

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政策,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发投资领域、创新投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公平税费政策、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广泛吸纳民间资本进入德保资本市场。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水利、交通、能源、金融、资源勘探、城市建设、供水、环保、社会事业、保障住房等领域的投资、建设与运营;鼓励和引导参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或通过兼并、租赁、参股、授权经营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民间金融发展活力,并以组建小额贷款公司为载体,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参与,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向正规金融发展,为正规金融提供重要补充。鼓励民营资本等投资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为辖区成长型企业注入活力,帮助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要加强政府服务,完善服务平台,建立民间投资服务中心,对民间投资项目实行分类指导,完善项目建设全过程服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投资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减少审批程序,公开审批程序,实行限时服务,加快民间投资项目的形成,提高民间投资的效率。

 

第四节    多举措招商引资

 

坚持引资和选资相结合、引资与引智并举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集中)区,强化措施,改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日韩、东盟等为重点招商区域,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农林产品深加工、旅游景区开发、商贸物流服务等为重点招商产业,以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物流园区等为重点招商载体,采取驻点招商、专题招商、网络招商、节会招商、委托招商、品牌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扩大招商规模。研究国家产业调整政策以及国内外产业布局,做好以铝、锰、农产品等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加工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民生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对重点招商项目进行包装、策划,强化重大招商项目会商机制,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高重大项目招商成功率。完善招商引资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全民招商、亲商、爱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工作氛围,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生态建设相统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努力建设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生态德保。

 

第一节  积极推动生态县建设

 

依托广西生态省区创建,全面启动辖区生态县建设。以生态工业、农业、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培育和壮大县域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强化资源保障、生态人居等建设,切实搞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加强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的建设,完善地方资源保障及人居环境;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弘扬生态文明。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环境良好、生态持续能力增强、经济快速增长的格局,以促进和优化地方经济增长质量。

 

第二节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绿色工程,加强水源林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搞好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继续实施珠江防护林工程,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改善石山区生态环境;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沼气池建设工程,把土地绿化与城市、公路、河堤的绿化有机结合,美化生活环境。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防治水土流失,针对矿山、取土、采石场等资源开发区、地质灾害毁弃地和塌陷地、大型项目建设区的裸露面开展生态恢复,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建设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8%,森林面积达到151556公顷

 

第三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推进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在工业园区推广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余气利用。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完善节能管理支撑体系,积极培育节能服务产业。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法规和政策,健全奖惩制度。继续开展企业节能行动、绿色建筑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节能灶、太阳能等示范工程。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实行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防全控;在矿产资源采选冶炼、化工、建材、建筑、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及其主要工业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杜绝污染事故发生。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保护城乡饮用水源;加强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医疗废物的处理,严格控制服务行业噪声污染;尽量削减以硫化物、碳化物、氮氧化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四节  积极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科学耕作管理、推广农业立体种植和栽培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与安全供给。合理制定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定额,以水价机制为手段,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大力推行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降低工农业和生活耗水总量,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控制在10m3/万元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大于0.4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6%;加强水利建设和水能开发利用,增加水资源的供给保障和防洪抗旱能力。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和技术改造,推进各领域、各行业节材。落实矿产资源分类、分区开采与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健全矿产资源管理体系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实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和土地复垦工程,加强矿产三废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

 

第五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体系,通过技术创新、链节延伸、清洁生产、废物交换、循环利用、矿山复垦等手段,实现铝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减量化,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打造生态型铝工业基地。加快锰铜冶炼产业链延伸,推进煤电建材等产业循环。大力推广矿山复垦和赤泥提铁等经验和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推广秸秆肥田循环、秸杆饲料循环、薯业多向转化循环、畜副产物能源化循环、畜副产物饲料化循环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发展燃气等清洁能源。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生产、消费、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六节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监测系统建设,加强预测预防。着重提高对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地质灾害等易发频发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防治能力和体系建设;着重加强雷电灾害防御体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防震减灾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农林草生物病虫防治体系等系统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第九章  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完善发展的内在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深入开放合作,全方位推进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对外合作,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整合国有和集体企业资产,鼓励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盘活国有林场土地和国有企业厂房、场地、设备等现有资产。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化发展。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覆盖全部国有集体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开展电力体制改革,推动直供电试点,探索铝电联动、锰电联动发展模式。积极推动扩权强县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全力抓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制改革。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资源性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第二节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部门简政放权,建设好政务服务中心,健全各部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农事村办制度,总结推广乡镇一办三中心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和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严格依法行政,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强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制、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城乡统筹、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农村综合性改革。鼓励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实现户籍转移,盘活退出土地,完善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支撑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推动城镇化加速发展。

 

第三节  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稳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基本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人人享有教育权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自主创新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部门协作推进机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资建立非盈利性公益服务机构,增强多层次需求,利用社会资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第四节  扩大对外开放

 

深化开放合作,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遇,发挥毗邻越南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与交流,加强与长三角、渤海湾区域经济的对接,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利用好与云南、贵州地缘相邻、人文相通、资源互补、经济发展阶段性相似的共性,着力推进旅游、能源、农业、物流、产业开发等方面合作。进一步加强横向经济合作,对县内投资企业实行与外商投资同等的政策,鼓励县内企业到县外、区外、国外投资办厂,带动县内产品外销。把走出去引进来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实施互通有无,互利共赢。

 

 

 

第十章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科技进步和人才为支撑,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优化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目标建设。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2015年全县教育发展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全面提高,教育结构明显优化,办学条件更为改善,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师资素质有大提升,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教育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水平居百色市中前列的总体目标。

大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各类学校协调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8%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5%以上。逐步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5%以上。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扩大县城幼儿园办学规模,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公立幼儿园,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3~5岁学前儿童入园率达7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入学率达90%加快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和校际区域合作平台 2015年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 2000人以上。2015年,全县有小学120所(其中完全以上小学30所,教学点90个),高中1所,职校1所,初中4所,特教学校1所,各乡镇1所以上公立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从学前到高中的免费教育

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2015年,全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建立完善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县域教育及学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力。

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教育人才高地,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师队伍。加快用人制度、评价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义教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和分配机制,健全县城骨干教师到乡镇学校轮流支教制度实施“333”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即到2015年,培养市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0名,市级以上名校长3名,完成教学研究课题规划申报30个。

 

第二节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奖励机制,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壮大人才队伍,发展人才市场,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广西华银铝业公司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构筑人才小高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创业发展。继续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重点培养和引进工业企业急需的工程技术类、企业管理类人才;大力引进城市建设规划、财经、环保、法律、教育类等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养特色种养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一批铝加工、化工、农林产品加工等工业行业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工人;壮大卫生专业队伍,引进一批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和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充实到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和防疫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第三节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贯彻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市关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方针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初步夯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技发展基础,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撑。

依托优势工业企业,支持科技成果应用,建立工业科技示范基地,从整体上带动全县工业产品和产业的科技进步。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力争在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节能降耗、农林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建立全县科技人才信息库,加强科技信息、科技成果推广、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建设。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科技咨询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展技术贸易,规范技术交易秩序,发展技术市场。建立科技开发项目示范园区,依托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建设农作物新品种、三高农业、特种动物养殖、现代农业科技等示范园。全县种养业主要产品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农林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30%以上,

第十一章  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使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全面平等地惠及全民。

 

第一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网络,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体系和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形成应急灵敏、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和机构建设,加快构建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卫生应急等重点任务和能力建设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国家、自治区规定指标,全县继续保持基本消灭疟疾状态,麻风病新发病人数减少50%,患病率均控制在0.1/万以下。继续加强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接种率达到98%,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10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自治区规定以内。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出生缺陷干预能力,保障母婴健康,减少50%以上重症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目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村镇创建。大力推进卫生监督工作,职业病防治监督覆盖率比2008年提高20%以上,职业危害事件查处率达100%,职业危害人员中80%以上建有职业健康档案。大力开展针对重点人群健康和针对健康危险因素的行动计划。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得到保障。大力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提高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提高新农合补助水平,新农合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明显增强。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重点抓好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乡()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缩小城乡、地区保障水平差距。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间的衔接。

 

第二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决策与调控机制,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全面兑现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实施少生快富惠民工程。加强宣传倡导,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推行生育文明创建。拓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内容,全面实现诚信计生。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推行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回落。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建立一盘棋管理格局,构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计划生育服务站所服务功能,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群众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需求。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实现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降低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实现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推行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加大对贫困女童的生活、教育扶持力度。全面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妇女就业创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救助孤残流浪儿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增加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和便利设施。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康复、托养工程,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力度。提高农村最底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保覆盖面,改善老年人福利,降低贫困人口依靠子女养老预期。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

 

以农村小康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创建文化新德保文明县城,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加快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农村宣传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办好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覆盖面达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5%以上。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加强竞技体育训练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业余训练工作。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实现县城有标准体育馆,乡镇有小型体育馆,村村有篮球场。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开发和培育体育比赛及表演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提高各类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协调机制,提高应急求援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全面加强民政、移民、统计、档案、民族、宗教、信访、调处、外事、华侨、人民武装、人防、地方志、妇女儿童、老龄等社会事业建设。

 

第十二章  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新德保

 

强化扶贫工作,多方式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采取综合措施创新扶贫方式,实施大石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试点工程,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吸引企业到农村合作开发,加大对口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扶贫;实行教育移民扶贫,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深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扶持贫困家庭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特殊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强水、电、路、气、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扶持引导农户发展易种易养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建立贫困地区职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扶持机制,成立扶贫资金互助社,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继续对接实施广东省、广州市对口扶贫协作;开展军警部门扶贫、企业扶贫、民间组织和个人扶贫;加强与国际扶贫慈善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抓好农村低保和社会保障工作,减少因病、因灾返贫、因失去劳动能力致贫。到2015年末,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2.96万人,贫困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30%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奔小康。

 

第二节  努力扩大就业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乡镇建立劳动就业保障服务所,社区、行政村设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服务体系覆盖乡村、社区。以服务业为主,促进多种形式就业。继续深入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技工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强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及东盟国家的劳务合作,开拓劳动力就业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对高校及大中专毕业生和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在就业前进行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鼓励青年创业。做好军队转业人员安置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大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帮扶。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提高职业转换和自主创业能力。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倡导全民创业,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加强政策整合,做好城乡低保与城镇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衔接工作,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缝对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能力,农村五保在做到应保尽保基础上,加大集中供养工作力度。十二五期间,扩建12所敬老院规模,在42个五保村基础上增加建设五保村数量,努力实现村村建有五保村的目标。进一步提升救灾能力,依法保障各种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着力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完善大病医疗求助办法,对农村和城镇患大病的困难群众,及时予以救助。抓好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建立城镇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开展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德保建设。建立健全农事村办农情乡解、群众工作机构等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接访、大调解、大防控活动及和谐建设在基层创建活动,加大三大纠纷调处力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体系,构建各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完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党政和部门领导责任制、基层维稳工作责任制、项目业主维稳工作责任制、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跨区域维稳工作机制等各种长效机制。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探索虚拟社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办法。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切实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深入开展经济统战、文化统战、和谐统战,在统一战线成员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加强海外联谊和民族宗教、台侨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健全各级政法机构组织,强化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普法、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努力实现广大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体系,强化组织保障,规范政府投资管理,狠抓项目建设,落实规划实施的评估、监督和调整修订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动态调控,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政府是组织实施规划的主体,要认真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强化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六戒”(戒骄、戒懒、戒空、戒虚、戒假、戒奢)意识,制定规划实施机制,完善目标任务项目化、推进工作时序化、落实工作责任化、督查考评科学化的工作机制,把全县上下的力量聚集引导到加快发展、服务发展上来。

 

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根据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把总体目标任务细化为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乡()。对规划提出的预期性目标任务,县政府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规划意图保持一致。对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纳入各部门、各乡()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公共服务特别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要明确工作责任和制度,主要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注重财政、税务、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工具的衔接配合,形成合力。

 

第三节  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要建立重点项目库,明确项目责任单位,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安排好年度投资及形象进度。进一步落实重大项目推进责任制,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做好重大项目稽查和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及时优质完工,发挥预期效益。

 

第四节  加强财源建设和管理

 

根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加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为重点,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财税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创新完善产业升级、转移引导等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和研发、节能减排。统筹转移支付和县本级财力,重点支持城镇就业率提高、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等领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节  完善监督反馈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年度汇报机制,做好年度规划实施的中期性评估分析,以及规划期末总评估。针对实施中的薄弱环节,由主管部门做好跟踪监督和促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建立专门的反馈途径,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规划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举报内容] [建议意见]
靖西网
m.Jingx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