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滕先延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乐业县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找准定位,通过“聚合资源、入股分红、造血扶贫”等措施,全力打造猕猴桃、刺梨、核桃、芒果等“5+2”“3+1”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产业支撑”。
截至目前,全县88个村(社区)均拥有10亩以上特色产业园,所有贫困户人均都拥有0.5亩以上的特色产业,产业扶贫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聚力打造规模扶贫产业园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扶贫资金分散、资源利用低效、产业管理不善等问题凸显,不利于贫困户自主发展和特色产业规模化。
乐业县坚持“大产业”理念,推进资金、土地、技术等资源优化整合,聚合各方力量建立利益联结、合作共赢机制,提高产业覆盖率和市场竞争力。
整合资金集中投入。该县将深圳对口帮扶、财政扶持到户、产业补助等各类扶贫资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共筹措资金4.5亿元,重点投向猕猴桃、芒果、油茶三大扶贫产业园建设。
整合资源连片开发。该县将群众分散的林地、土地等资源进行流转整合,并通过收购产业基地进行后续投资建设,打造规模化扶贫产业园。目前,全县连片打造3万亩猕猴桃、6000亩芒果和6000亩油茶扶贫产业园,并采取网格化形式挂牌划分,落实到村到户。如今年该县投资收购1886亩已投产的猕猴桃基地,按各村经营水平和能力,以10至30亩不等的标准,分配到各村成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年内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整合力量建设运营。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的模式,乐业以农业投资公司为龙头,由公司负责基地建设、日常管护和产品营销,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利用享受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产业园建设,拥有产业园股份,并自主参与种植、养护等,享受相应的股份收益。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聚集到扶贫产业链上,让他们充分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建立复合型入股分红模式
乐业县出台扶贫产业园股权份额分配机制,将猕猴桃、芒果、油茶等产业园产权合理量化、科学分配,建立了“政府扶持资金股”“自筹资金股”“劳务股”“土地股”等五种复合型入股分红模式,贫困户收益占比至少50%,最高达94.2%,借助激励性产业,鼓励贫困户参与到力所能及的脱贫项目中。
政府扶持资金股模式。该县将政府投入产业园的资金进行量化,贫困户享受人均0.5亩(单人户1亩)的兜底分红保障,受益产业园由农投公司管护,产果后村集体、贫困户与农投公司纯利润分成比例为5:5,让无资金、无劳力的贫困户均能参与产业园进行兜底分红受益。
自筹资金股模式。贫困户自筹资金入股产业园,由农投公司管护,产果后贫困户收益占比至少为50%,最多为94.2%,让有资金、无劳力或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提高产业园收益。
劳务入股模式。贫困户参与受益亩数产业园管护,农投公司提供技术指导,产果后贫困户与农投公司纯利润分成比例为8:2,让无资金但有劳力的贫困户能够参与产业园受益。
自筹资金+劳务入股模式。贫困户自筹资金入股产业园并参与管护,农投公司进行技术指导,产果后贫困户收益占比至少为80%,最多为94.2%,让有资金、有劳力的贫困户最大化享受产业园收益。
土地入股模式。贫困户将在产业园区内的土地入股产业园,按入股土地亩数参与收益分成,农投公司代种代管,产果后入股贫困户享受相应亩数产业园纯利润10%分成,实现盘活土地资源,获得流转收益。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多元化
针对一些有能力、能创业的贫困户,乐业县加大财政扶持、技术指导等力度,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短、中、长期产业,推动全县产业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出台《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激励办法(试行)》,对带动5户贫困户发展实现稳定脱贫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元,每增加一户再奖励1000元;同时,对完成带富任务的个人、合作社、企业,给予连续3年最高500万元的贷款额度贴息扶持。目前,全县已培育致富带头人149人,带动贫困户8554户38493人。
加大产业奖补力度。该县全面落实产业奖补、小额信贷、惠农扶持等扶贫政策,按户均7000元产业奖补标准,累计发放产业扶持资金4967万元、小额扶贫信贷资金2.56亿元,共扶持5606户贫困户发展猕猴桃、刺梨、芒果、油茶、杉木、核桃等县级特色产业1.6万亩,养殖25万头(只、羽),实现扶贫产业遍地开花、全面覆盖。
推动产品线上线下营销。为拓展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保障产业效益,乐业县深入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建成并运营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2个村级服务示范点,引导入驻商家21家,完成电商培训1700人次,在京东、苏宁、淘宝等电商平台搭建乐业特产馆,上架销售农特产品18款。同时,建成全区首个“扶贫农贸市场”,该市场占地面积5763平方米,对进入扶贫农贸市场经营的经营者,除3年免收租金外,还对贫困户经营者按成交价给予最高6%的资金补贴。
强化技能培训服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贫困户技能培训,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确保技术服务直接到户到人,实现技术指导和培训全覆盖。在乡(镇)、村屯建立了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工作。目前,全县已开展各项培训活动225次,累计培训贫困户2.38万人次,全县贫困户产业发展技能得到全面提高。